成語一意孤行意思與造句

一意孤行這一句成語最早是出自於史記酷吏列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劇情描述了趙瑀這位官員是到漢武帝的重用負責修法,他有自己對於法律修編的責任,完全不管其他官員的關說,不過現在我們比較常把一意孤行拿來形容一個人不聽別人的勸告或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只根據自己 決定的方式做。

成語出處

《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成語故事

歷史在西漢時期,有一位叫趙瑀的官員,當時受到漢武帝重用,因為他的文筆相當不錯,所以漢武帝派他與張湯一起修訂最新的國家法律,不過有些官員認為趙瑀修訂的新法條對於自身利益有所影響或是太過嚴格,紛紛關說勸進趙瑀,希望可以不要把法條修得這麼嚴苛,不過趙瑀認為他的想法是對的,認為他有責任修訂嚴格的法律條文,最後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推出新的法條,在《史記·酷吏列傳》中記載了這段故事,也讓一意孤行這句成語流傳了下來。 

成語造句
  • 他執行企劃案都不聽其他同事的建議,一意孤行的照自己的方式去做,最後失敗了。
  • 做生意最忌諱的就是一意孤行,許多人都是栽在這個關鍵上。
  • 我曾經因為一意孤行而錯失了最佳的投資機會。
  • 你的方法是錯的,千萬不要一意孤行,以免招致錯誤。
延伸閱讀
分享於 2015-09-06 - 更新於 201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