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漁翁得利意思與造句

漁翁得利的上一句是鷸蚌相爭,整句的完整寫法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分別是一種鳥類與蚌殼類動物,這句成語所表示的概念是當雙方在進行一項爭執卻毫無結果,反而讓其他未加入爭執的人獲得了全部的利益,而獲得全部利益的就是那位漁翁得利的漁翁,話說鷸與蚌正在爭誰比較厲害,實際上魚翁一次就能將雙方一網打盡,這句成語故事是記載戰國時期所發生的趙燕兩國相爭,差點造成兩國都被秦國併吞的危機。

所謂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說在路上有一隻鷸看到了一支蚌,鷸想吃蚌,可是蚌也不甘示弱,就這樣兩者在路上打了起來,蚌用牠的蚌殼緊緊夾住鷸的喙,剛好路過的漁夫剛好看到鷸蚌相爭,於是就順勢將鷸與蚌捕捉起來一起帶回家作料理,此即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概念。

我們現在常常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拿來形容兩個人爭論不休,卻忽略了真正的敵人正在背後虎視眈眈,準備併吞雙方的最大利益,也有人因為不用付出努力,看見別人相爭的機會而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形容自己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那位漁夫。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的《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門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門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成語典故

在戰國時期有兩個小國,分別是趙國與燕國,趙惠文王一直虎視眈眈想要併吞掉燕國以增加自己的領土面積,不過燕國很聰明,派出了一位叫做蘇代的政治專家去與趙國談合,蘇代告訴照惠文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這個故事,讓趙惠文王知道趙國與燕國都是當時的小國,背後真正想併吞彼此的是那強大的秦國,趙惠文王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終於決定停止對燕國出兵,保全了兩國沒有立刻被秦國所併吞。

成語造句
  • 你們兩人別再爭論了,難道不知道與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嗎?
  • 與其爭鋒相對對還不如結為盟友,避免發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情。
  • 我們的兩位對手正在彼此競爭消耗實力,我們只需要當那位漁翁得利者就夠了。
  • 聰明的人不當鷸也不當蚌,寧可當那位漁翁得利者。
分享於 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