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客家湯圓
其實元宵節吃湯圓這件事情早在宋朝之前就已經開始,只不過當時並不稱為吃元宵和吃湯圓,而是吃一些特製的麵食或是粥,宋朝開始,人們衍生出用麵粉製作的丸子,古代就稱為圓子,一直到今天就是我們說的元宵或湯圓,因為湯圓看起來圓圓滾滾的,跟我們中文的團圓有點類似,也帶給人們家人團聚、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感覺,所以在元宵節吃湯圓就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習俗,也許各位會覺得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似乎太過簡單,的確,有時候簡單的事情反而可以長長久久,不過還有另外一個關於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典故,年代更久遠,時間要追朔回漢朝。古代有一名居士叫做東方朔,在漢武帝年間,東方朔因為精通天文地理而受到漢武帝的重用,曾經有一次,他在御花園撞見到了一位宮女心情很不好,想要投井自盡,在他在詢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宮女名叫元宵,自從近宮後就沒有再見過自己的家人,所以東方朔想要協助宮女元宵見到家人,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計謀,就是在長安城裡放出消息說正月十五當天,長安城會發生大火,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製作湯圓請火神吃,簡單來說就是用湯元祭火神,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都要掛燈籠,燈籠的上面要寫著"元宵"兩個字,這樣就不會火燒長安城了,於是到了正月十五當天晚上,大家都到長安城外,看著燈火通明的長安城,每個掛出來的燈籠上都寫著元宵兩個大字,宮女元宵的父母親與家人也看到了這個景象,於是大叫元宵,剛好宮女元宵就在城上往外看,真的看到自己的家人,這就是傳說中元宵節當天要吃湯圓的由來,同時也是提燈籠的由來。
姑且不論上面這個傳說是否是真是假,總之東方人喜歡在元宵節當天吃湯圓這個習俗大概會一直流傳下去,每當看到湯圓就會想到家人,想到團圓,想到一家人在一起搓湯圓、吃湯圓、談天說笑的景象,無論多麼忙碌,元宵節記得回家陪陪自己的父母與家人,祝福各位元宵節都能圓圓滿滿、幸福美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