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也稱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英文是 Consumer Price Index,通常也縮寫為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以百分比的形式表達,用來顯示民生產品與服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對一個國家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參考價值,會影響到國家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消費者物價指數如果飆高,代表當地市場商品消費價格提高,當指數下跌,這代表當地市場消費商品的價格下跌,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因為當指數下跌有可能造成通貨緊縮的風險,所以政府有必要利用各種政策來穩定消費者物價指數,以免影響經濟發展。

計算的根據

要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必須根據很多不同的消費項目來決定,世界各國的政府決定的計算項目不一定相同,但多類似,以台灣來說,消費者物價指數所計算的項目包含有食物、衣著、居住、交通、教育、娛樂、醫療保健以及雜項等幾個大類別,其中還包含了各個細項總共有三百九十五個項目(結至2015年的統計),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魚、肉、蔬菜水果、衣服、房租、水電、網路、汽油、大眾運輸、醫療、教育、娛樂 ... 等等 都有包含在內,行政院主計處會統計消費者物價指數並公佈給國人知道。

不過消費者物價指數畢竟是一個統計的最終結果,其中包含如此多的項目,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利用消費者物價指數來反應人民的生活壓力,舉例來說,當大部分的民生物資例如食品類、清潔類、美妝類這些項目的價格上揚,但同時科技商品如電腦手機的技術發展而降低價格,有可能會平衡了整體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讓整體表現似乎沒有這麼嚴重。

仔細想一想,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每天買電腦買手機買這些3C產品,每天要吃的食物卻漲價了許多,這個時候消費者物價指數雖然沒有太嚴重,卻無法反映人們生活開銷的壓力提升。

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大多數國家用來衡量國內通貨膨脹率的標準,因為通貨膨脹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貨幣本身的購買力來自於政府的控制與市場消費商品的價格波動,當消費者物價指數提高,通常也代表著國內通貨膨脹的提升,感覺上就是東西越來越貴,手中的錢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

延伸閱讀
分享於 2015-10-05 - 更新於 2017-08-02